从"解乏"到"情感",啤酒消费的代际转变
80、90后,夏日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幅画:做了一天重活的父母回家后,总要喝两瓶精酿啤酒来缓解疲劳。如果你提前在井水里冷冻,那就更好了。
在那个空调、冰箱或稀罕物的时代,一两元一瓶的冷啤酒是对一天努力工作的最好奖励。这也是最常见的伴侣礼物。
成年人喝完啤酒后,剩下的空瓶子就成了孩子们快乐的源泉。卖瓶子也有知识。一个普通的瓶子有两三毛钱。瓶底有字母“B是的,可以卖到5毛钱。一瓶,可以换一个冰淇淋。
可以说,那个时代的啤酒可以给全家带来幸福:成年人做了一天的体力劳动,需要高性价比的酒精来缓解疲劳;孩子们卖瓶子来获得零花钱和“拆除盲盒”的乐趣。
当时的精酿啤酒企业,玩这个动作真的很聪明。在孩子们成年之前,在他们成为啤酒消费者之前,他们通过瓶子在心里种下了种子。合理地说,当他们长大后,他们可以成功地“接受他们父母的班级”。
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近年来,父母经常喝高性价比的工业啤酒,找到“接班人”并不顺利。
以去年为例,在国内消费整体复苏的背景下,啤酒行业收入同比下降5.7%,成为食品饮料行业唯一的负增长类别;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年产量不到十年前高峰期的70%。
父母经常喝华润啤酒、青岛啤酒、百威亚太,这些行业老板,年销量也齐全下降。
父母觉得是“甜水”、“无味”的工艺啤酒受到年轻人的青睐,预计2025年工艺啤酒市场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,17%的年增长率将压垮工业啤酒的负增长。
一负一正。为什么国内啤酒消费出现如此明显的代际分离?
要了解这个问题,首先要了解啤酒类别的“局限性”。
01、从解乏到情绪浓度,一方水土到千千滋味,从解乏到情绪浓度
一方水土,养一方啤酒,不是谎言。特别是当年“啤酒专项工程”的实施,催生了“一城一啤”的盛况。短短几年,当地啤酒品牌多达813个。
高情商的观点是,独特的水质和技术塑造了独特的城市记忆和口味惯性:哈尔滨人喜欢清爽的哈尔滨啤酒,广州邻居认识珠江的清爽,沈阳老铁痴迷于老雪,新疆“致命的乌苏”以其强烈的声誉而闻名...
用低情商来说,啤酒是一种重量高、价值低、易碎的商品。运输距离越远,成本越高,损失越大。
因此,大多数啤酒企业选择在当地深耕,很少有人能真正把规模扩大到全国。即使是被列为国内啤酒巨头之一的青岛啤酒,在山东仍然是绝对领先的,到目前为止,其收入仍占70%。
运出省,价格会变贵。这就是为什么当地品牌很难成为国家品牌的重要原因:如果你比别人贵10美分,消费者很可能不会选择你。
工业啤酒的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。
展望几十年,啤酒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重体力劳动者身上。工作一天回到几代人的屋檐下,或者工厂宿舍,一口啤酒可以从粗瓷碗里去除肌肉和骨骼疼痛。
散装啤酒是夏季的流动冰泉。当工人们提着搪瓷缸,在工厂门口排队买罐车里的啤酒时,生活的疲劳也被短暂冲淡了。
无论是日常家庭、工人聚会还是繁忙的农业季节,啤酒都不能少,但味道并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价格:如何使用最少的钱,同时实现暑假和疲劳。
价格可以接受,消费可以持续。
当时,企业也非常关注这一点,推广也很简单和直接:大绿瓶贴上标签,然后通过供销合作社和街角食堂深入乡镇。还经常从事抽奖、三瓶啤酒瓶换一瓶酒等活动。
当时是汗水和力量的时代,当时的人很真实,啤酒越真实,卖得越好。
当地啤酒品牌最了解当地消费者和当地供销商,所以外国和尚很难读好这本书。
然而,进入新世纪,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,中国社会的质量逐渐被重塑:小家庭成为主流,年轻人加速涌入城市。新一代城市办公室职员很少有父母沉重的体力负荷,他们对酒精的严格依赖也被放松了。
啤酒江湖也上演了“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”的故事。在新世纪初的十多年里,许多当地的啤酒工厂被收购和吞并,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青岛、燕京等老工厂积极扩张,沉淀五大领导者,形成寡头竞争格局。
然而,巨人的游戏玩法仍然是“体力时代”的游戏玩法,或者继续使用低价格、抽奖来赢得消费者,或者依靠过去的销售渠道。然而,过去的销售渠道覆盖了重体力劳动者,年龄越来越大,体力劳动越来越少,对缓解疲劳的刚性需求越来越低。
80后、90后、00后成为啤酒消费的主力军。然而,年轻人用酒精缓解疲劳的刚性需求远低于父母。
一种依赖“刚性需求”的产品,在“刚性需求”消退后会发生什么?2013年,国内啤酒产量在达到顶峰后开始逐年下降。
在传统巨头看来,年轻人的需求就像一团迷雾:你到底要我怎么办?
02、卷口味、场景、连接,传统的“老炮”转身
许多年轻人,早已违背了祖先的决定:成为酒精绝缘体。
即使喝酒,年轻一代也会接过酒杯,不再一口气喝三五瓶“少喝好”已经成为主流,近60%的消费者为了缓解压力而喝酒。它的挑剔程度不亚于品尝精品咖啡。“口味体验”和“情感价值”已成为核心决策因素。
近年来,果味啤酒成功破圈,减少苦味酸感;健康觉醒颠覆了饮酒逻辑,“朋克养生”推动无醇啤酒搜索量飙升4倍以上。
如今,年轻人注重“慢慢品味”。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不仅仅是饮酒本身,更是多元化口味带来的新鲜感。他们追求的是“微醉不醉”的控制感,营造出一种独饮悦己的仪式感,寻找圈内社会认同感。
消费市场有一条铁律:消费者,永远没有错。
消费者的需求是金科玉律。
年轻人对啤酒的新需求催生了1000亿元的工艺市场,迫使传统啤酒巨头放下身段,绞尽脑汁“取悦”新一代。具体手段可分为“产品场景情感”三板斧。
对于啤酒巨头来说,生意还是要做的,但要靠“曲线救国”:先用酒精浓度低、入口柔顺、花样多的小甜酒,吸引年轻人。
金星啤酒推出“信阳毛尖中式工艺”,青岛啤酒打造“桂香诗韵”、“枣味黑啤”构建新中式矩阵;燕京啤酒大胆跨界,探索汽水元素融合的边界。工艺的领域正在无限扩大。
消费场景的创新也是关键。传统啤酒的命脉曾经与线下社交网络紧密相连——夏季喧闹的摊位和世界杯期间沸腾的嘉年华之夜是经典的家,季节性强,场景单一。相比之下,年轻一代的聚会方式越来越个性化:团体选择剧本杀戮,约会冲向直播、露营蹦迪取代KTV...
为此,各品牌开始积极迎合年轻的社交场景,将啤酒与自我满足、约会、晋升和加薪等多种情感和事件密切相关。喝啤酒的领域正迅速扩展到音乐节的节奏、电子竞技比赛的激烈场景和庆祝宴会的欢乐时刻。
所有场景,都需要销售渠道来实现接触。传统的渠道是啤酒在货架上等待客人。年轻人怎么能等你呢?
许多啤酒公司选择弯腰,带着啤酒送货上门。例如,泰山啤酒的“当日新鲜”模式,通过自建物流+3000家特许经营店,在900公里内到达,打击了传统的层层分销。
家庭独裁的兴起推动了美团闪购、京东秒送、抖音小时达等即时零售平台的兴起,使得即时购买、即时送货、即时享受成为现实。
至于第三把斧头,情感联系是品牌捕捉年轻思想的终极武器。目前的营销策略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广告轰炸,而是寻求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。
比如“苏超”赛事营销,喜力赞助区域赛事,青岛玩花哨的支持,球迷聚会,用“你有蟹,我有酒!体育场蟹蟹好队友”等贴近消费者的叙事。
03、啤酒江湖,谁主起起落落?内卷、断层和灵魂折磨
“品牌应该跪着迎合,还是站着引领?”从产品到场景,再到心智全面开卷,“品牌应该跪着迎合,还是站着引领?”
灵魂折磨悬而未决,新问题接踵而至。
“转载声明:本文网络转载。本转载旨在分享和交流,如有侵权或不当之处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QQ:1417568”